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这两个人到底经历了什么,所有的艰辛加上外在的拦阻势力。但主却兴起这些人,使他们在艰难中锲而不舍,并为后继的宣教士们开展祂的事工奠定了基础。按照马礼逊的建议,米怜在广州待了六个月后与妻子一起前往马六甲(现为马来西亚的一州),寻找并建立了一个宣教基地,在那里他们可以培训新的传教士,并可以不受管制地继续圣经翻译。此基地也可以作为一个印刷和发行圣经的据点。
1819年,他们一起完成了整本圣经的翻译,并使用从英国引进的活字印刷机,印制了他们的第一本圣经。1823年第一本圣经出版了,威廉·米怜于此前的一年去世,享年37岁。他永远都以马礼逊忠实的中文圣经翻译同工而被后人纪念。他也因建立的英中书院而备受瞩目。这所书院以中英文施教,培育未来的中国宣教士。马礼逊因失去亲爱的朋友和同工威廉·米怜,及他的第一任妻子玛丽而悲痛不已。
出版圣经需要大量的组织和准备工作。每个汉字都必须雕刻在模块上,并按照正确顺序排列在印刷机的模版上。马礼逊要求把当时所有的口语用字雕刻成两套活字木模块。今天,要阅读报纸大约需要认识3000个字才行,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可以认识多达8000个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为印制第一部中国圣经的数千个字的刻字任务。
一般认为,约翰·古腾堡于1439年获得了印刷机的发明认证。但是,早于他400年,中国人已经在使用活字印刷了。大约在1045年,一位名叫毕胜的中国发明家用粘土雕刻出汉字,并将它们粘在金属板上进行印刷。后来,才把字雕刻在小木块上。因此,在马礼逊印刷第一份各种圣经书籍时,中国人已经使用活字印刷将近800年了。
此时的马礼逊在英国非常有名,他在中国期间曾回国一次。1824年到1826年他回英国期间,得以亲自将一本中文圣经献给国王乔治四世。马礼逊是当时大力提倡宣教士去中国的宣教士。1825年11月他与伊丽莎白·阿姆斯特朗结婚,并于1826年与家人一起返回中国。
马礼逊继续撰写和出版有关基督教的文章和书籍。他在全世界的宣教士杂志上发表文章,以推动基督王国在中国的事业。1834年8月1日,因发烧和疲累病世,享年52岁,安葬在澳门的基督教坟场,在他的前妻玛丽和出生不久就去世的儿子詹姆士的身旁。今天他的墓地仍然可以去参观。
在马礼逊的一生中,他对中国文化和语言非常尊重。在他圣经翻译之外,最大贡献是使中国进入了欧洲和美洲的基督教团体的视野。因此,他架起了两种异族文化之间的桥梁。他的圣经翻译工作为把神宝贵的话语籍着宣教士带给当年的中国人,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