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锐(Eric Henry Liddell, 又译李岱尔)于1902年1月16日出生在中国天津, 在四个兄弟姐妹中间排行第二. 其父母均为苏格兰人, 父亲李德修牧师(Rev. James Dunlop Liddell)于1899年作为英国伦敦会宣教士到中国宣教. 1907年3月, 爱锐回到家乡苏格兰求学而父母则带着妹妹珍妮仍然在中国继续宣教. 在校期间, 李爱锐非常喜爱运动, 在板球和橄榄球等项目中成绩斐然, 担任过学院的板球队和橄榄球队队长, 并曾当选为年度最佳运动员. 李爱锐从伊尔撒姆学院毕业,并于1921年2月正式进入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学习, 主修科学. 在大学期间, 李爱锐更加表现出非凡的体育天赋, 在各项比赛中成绩优异. 他是学校橄榄球队的主力队员. 由于李爱锐短跑能力出色,英国体育界知名教练汤姆•麦克查尔(Tom Mckerchar)慧眼识人, 引领他走上了田径之路.
此后, 他在田径跑道上一次次获得殊荣. 在1923年全英田径锦标赛上, 他跑得如风一般的快, 一举赢得100码和200码两枚金牌, 尤其100码更以9.7秒刷新了英国记录, 因而成为当时世界上短跑最快的人, 被誉为 “苏格兰飞人.” 他如此描述自己对短跑的热爱与感受: “是上帝使我跑得快. 我跑的时候, 可以感受到上帝的喜悦.” 当李爱锐作为一个年轻新秀入选英国国家田径队后, 人们期待他在奥运会上有所作为.
1924年7月,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黎举行. 李爱锐获选代表英国参加100米短跑赛事. 可是, 当他收到赛程表时, 发现100米比赛安排在星期日举行, 于是他就坚定地放弃参加. 因为对信仰虔诚、执着的他, 认为星期天是安息日, 是敬拜上帝的日子, 应当将之分别为圣. 当有人劝他说, 100米比赛是在当天下午进行, 他大可在上午参加主日崇拜, 下午参赛. 甚至连英国的王子也出面劝他出赛, 为国争光. 但李爱锐却坚持说整个主日都是属于上帝的, 都应该用来敬拜上帝. 并且认为上帝赐给他的天赋应该首先荣耀神, 而不是荣耀国王、荣耀国家, 上帝高于一切.
李爱锐此举一时间招致很大的批评与非议, 以及国人的不满, 因为大家皆认为他一定能为英国赢得100米赛跑的金牌. 当时的英国媒体甚至严厉的指责他的这一行为无异于叛国. 其实作为一个基督徒, 李爱锐在竞赛中争强好胜的心也是非常强烈的, 因为圣经说 “你不要轻忽所得的恩赐” (提摩太前书 4:14). 李爱锐因此说他每次奋力奔跑时都感受到上帝的喜悦, 他也要藉着跑步来荣耀上帝. 然而, 他也绝不以 “为主而跑” 当作藉口, 而牺牲礼拜天对神的敬拜, 他是个真正懂得优先次序, 而且又很肯遵守的人. “God First” 是他坚信不疑的理念, 他深信将上帝摆在第一位, 上帝也会给你最好的. 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来自于上帝, 包括他擅跑的能力. 同时, 上帝是万有的, 祂不需要你去为祂赢得奖牌和奖金, 上帝才是李爱锐一生所要争取的 “特大奖.” 所以说, 李爱锐精彩的人生是以尊重上帝为基础, 而尊重上帝是从尊重祂所设立的主日开始, 是将主日分别为圣为起点.
因着李爱锐的执着与坚持, 英国奥委会不得不致函奥运会总会, 恳求改变比赛时间, 但未能如愿. 最后只好临时改派他的犹太裔队友哈罗德•亚伯拉罕斯(Harold Abrahams)出赛. 赛前李爱锐衷心为他这位队友祝福祷告, 结果亚伯拉罕斯不负众望, 如愿夺得了100米金牌.
英国奥委会也只好安排李爱锐参加其他不是在星期日举行的赛项, 除了200米赛跑外, 还安排他参加他并不擅长、也没被人看好的400米中距离赛跑. 李爱锐首先在7月9日举行的200米决赛中, 以21秒9的成绩夺得一枚铜牌. 接着在11日的400米小组赛中, 美国选手霍•菲奇以47秒8的成绩打破了奥运会纪录, 而李爱锐则以48秒2的成绩获得另一小组的第一名, 因此大家都不看好他能够在决赛中夺冠. 两个多小时之后, 400米决赛就要开始. 而此时的李爱锐浑身肌肉疼痛, 而且又抽到最为不利的最外侧第六跑道, 他整个人的感觉就像要垮掉一般. 就在他感到绝望之际, 他的一位按摩医师塞给他一张小纸条, 上面写着:“ ‘尊重我的, 我必重看他.’ 祝你胜利成功!” 这节出自《撒母耳记上》第二章30节的经文, 大大鼓舞了李爱锐的斗志, 因此他带着荣耀神的目标, 带着神的应许, 抖擞精神, 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赛场跑道上.
那是7月11日下午六点半, 夏日的阳光仍然普照在赛场上. 场内的 “女王苏格兰军乐团” 正为李爱锐吹奏着风笛, 祝愿着这位苏格兰飞人. 当发令员举起发令枪时, 运动场内一片肃静. 随着枪响和运动员的起跑, 观众开始欢呼, 李爱锐以其独特的风车式跑法——双臂大幅摆动, 膝盖抬得高高, 身体后仰, 面孔朝天——全速奔跑, 风驰电掣般地冲向了终点, 冲线之后他摊开双手, 仿佛把一切都交托给上帝. 李爱锐不仅赢得了400米决赛的金牌, 而且还以47秒6的成绩刷新了世界纪录. 赛后他说:“我得到了神的祝福, 是神带我在奔跑.” 他要让世人看见上帝的荣耀, 看见神果然厚厚赐福那些敬畏祂的人. 这面意外的金牌化解了英国人先前对他的不满, 也使英国的媒体态度大变. 奥运归来, 李爱锐更成了英国的风云人物、民族英雄, 被授予橄榄叶桂冠, 在奥运历史上传为佳话.
1924年奥运会之后, 李爱锐就大学毕业了. 1924年7月16日, 李爱锐穿上了科学系毕业生的绿领巾黑色学士袍, 从院长手中接过了科学学士学位证书. 同一年, 23岁的李爱锐也享受了奥运冠军的一切荣耀. 如果这时他选择做一个职业运动员, 肯定能前途无量, 功成名就. 然而, 正当人们把他看为民族英雄, 正当他属世荣耀如日中天之时, 这位被誉为苏格兰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运动员, 没有将擅跑的恩赐据为己有, 让自己大红大紫, 却在其人生最为精壮之时, 为了实现他献身服事上帝的承诺, 毅然决然地转换了人生跑道, 远赴兵荒马乱的中国宣教.
消息传出后, 格拉斯哥当地一份报纸刊登了一张漫画──李爱锐身穿短裤、背心, 脖子上围着一个神职人员专用的白色领圈在跑步. 漫画下面还配了一段短诗曰:“他为中国的另一场赛跑现已开始; 心意坚定, 勇往直前, 如同跑奥运; 结果如何, 此刻尚无法得知; 但我们认定他会跑完, 因为速度属于他.” 从中可体会出家乡人民对他这一抉择的复杂心情, 其中也不乏美好的祝愿.
然而, 对李爱锐来说, 他生命中真正的奔跑并不是在运动场上, 而是在中国的宣教. 而这一赛程的考验远远超过他所知道的一切. 这是一场更伟大的比赛, 一场没有奖牌, 也没有人群掌声的赛跑. 他的赛场也从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场转换为中国的穷乡僻壤. 在那里, 宣教士要饱受歧视, 宣教工作要面对诸多挫折. 一个奥运英雄, 就这样放弃他可以追求的功名利禄, 甘心 “消失” 在异国他乡, 用他的生命, 甘心陪伴、服务生活中那块土地上的中国百姓, 以彰显主耶稣基督的大爱.
1925年夏, 李爱锐参加完最后一次在苏格兰的赛跑后, 毅然放弃了在家乡优厚的条件和待遇, 放下享誉全球奥运金牌选手的美誉, 辗转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天津, 到“新学书院” (Tientsin Anglo-Chinese College, 现为天津第17中学)担任老师, 从此开始了他近20年的教学生涯.
新学书院有将近25年的历史, 该院由英国宣教士赫立德博士(Dr. Lavington Harte)创办于1902年. 赫立德先后在巴黎大学(Sorbonne in Paris)、剑桥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和伦敦大学(London University)受过教育, 是一位优秀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 1892年, 他离开薪资优厚的职业, 加入伦敦宣道会成为宣教士, 不久即来华宣教, 在天津创办了“新学书院.” 当李爱锐到达天津时, 赫立德虽然已经67岁, 但仍担任该校校长. 那时新学书院已经成为一所第一流的教会中学, 不少社会名流子弟, 包括袁世凯的几个儿子都在这所学校里读书. 该校对教师的录用有着一套严格的标准和制度. 李爱锐是经过考试, 并写下一份保证书之后才被校方录用的. 而且他还到比较贫困的山东山村地区实习后通过了答辩, 又到北京燕京大学学习一年中文后, 方才登上了新学书院的讲坛.
李爱锐任教期间, 主要教授数学、化学、自然科学和圣经, 还有他拿手的体育课程, 并且他还要参与一些宣教性工作. 他将其运动家精神完全投注于教育和福音事工上, 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执教伊始, 他年仅24岁, 正处在运动的巅峰期, 教学之余, 他总是拿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跑步训练, 有机会也参加一些区域性比赛. 他在学院内组建了足球队、田径队和查经班, 还常带领学生到自己家门前的网球场打球, 带动了当地青少年的运动风气.
李爱锐衷心地期望贫穷落后的中国能够尽快发展起来, 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培养人才上. 他要求学生体学并进, 不但学习好, 身体也要强健, 并将那些体学兼优的高材生推荐、送往英国伦敦大学读书. 他关心书院的学生, 经常与他们谈心, 在功课、体育或其他家庭问题上帮助他们. 他独特的教学方法、平易近人的作风, 以及他对学生们流露出来的基督之爱, 使他成为校内最受欢迎的老师.
由于李爱锐在世界体坛上的名气, 以及在各地参赛的丰富阅历, 1925年英租界工部局邀请他参与民园体育场的改造工程. 他以伦敦斯坦福桥运动场(今切尔西主场)为参照, 设计、规划出一个标准化的运动场, 同时还对诸如跑道结构、灯光设备、看台层次等改建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先进水平的建议. 在他的筹划与监督下, 民园体育场终于以全新的面貌出现, 成为当时亚洲范围内首屈一指的综合性体育场, 且成为拥有最好运动跑道的体育场之一. 在这裡, 李爱锐培养出不少中国青年运动员, 比如后来定居美国的全能跳高选手吴必显, 就是当时中国很少能参加奥运会比赛的中国选手.
. . . 待续